今天是: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图片新闻

更多+

高甜来袭!科院首届集体婚礼正式上映!

作者:郑子轩 陈锦涛

发布日期:2024-04-20

即刻开学!启航新旅程

作者:刘思源 郑子轩

发布日期:2024-03-03

盛装!盛况!盛情!启航2024,科院正...

作者:江佳敏 巫莹颖 黄嘉琪 张玉婷 陈锦涛 杨灿灿 郑子轩

发布日期:2023-12-30

2468斤!师生化身“捕鱼达人”畅享“...

作者:应敏健 郑子轩 甘志远

发布日期:2023-12-28

考研正当时

作者:[全媒体记者]李圣娟

发布日期:2023-12-17

在科院 邂逅“她”

作者:[全媒体记者]李圣娟

发布日期:2023-12-14

凝心聚力 引航前行 | 学院全体行政...

作者:[全媒体记者]李圣娟

发布日期:2023-12-14

消防进校园,防患于未“燃”

作者:陈嫣雨

发布日期:2023-12-02

舌尖上的科院

作者:周佩颀 陈心怡

发布日期:2023-11-28

筑梦甬上、职引未来,寻找令人心动的...

作者:黄尧煌

发布日期:2023-11-10

市媒

宁波日报:汇智建言献策 助力湾区发展

2018-11-01
阅读:303


编者按:

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到浙江省正式发布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提出了“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大湾区建设总体格局,“湾区”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更高级的形态被广为关注。湾区发展需要理论引领与智力支持,去年3月,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市湾区经济研究基地)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成立,同年12月获批市第四轮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市湾区经济研究基地)与市社科院(社科联)联合举办了三届杭州湾湾区论坛,约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杭州湾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点子”,同时基地组织专家学者围绕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课题攻关,汇智建言献策,为杭州湾湾区建设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湾区产城融合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实现路径

    ——以宁波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例

袁红清           

一、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宁波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根据一个建设指导思想、三个建设原则,完成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在实现三个子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产城高度融合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

“一个建设指导思想”,是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新趋势,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加速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群众支持、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共生、共荣、共和、共享”产城发展格局,打造产城融合先进示范区,加快把宁波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湾区和幸福城区。

“三个建设原则”,分别是“以人为本、五化协同”原则、“注重生态,集约高效”原则、“改革创新,服务先进”原则、“立足当前,长远发展”原则。宁波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产城高度融合,“三个子目标”分别是,综合实力达到新高度,主导产业快速成长;人口集聚能力更强,国际化城市建设成效更为显著;产城融合的基础设施更加匹配,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实现上述目标要推进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工作”:要以CBD建设为抓手,以文化休闲港为突破,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生态城区建设进程,大力推进幸福社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汽车、航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文化休闲服务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旅游休闲、商贸服务为先导,以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为支撑,以创新服务、信息服务、教育服务、通航服务、健康服务为战略增长点的“优二强四育五”的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示范区内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对外联系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

二、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加快推进宁波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建设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保障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宁波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宁波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和部署,具体负责示范区规划、协调和推进各方面的建设工作。

2、确保人才供给。建立人才梯形集聚模式,包括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设立中高层次人才研发专项资金,推动博士、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并引导各类人才向企业集聚。此外,对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也应重点引进。

3、满足资金需求。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土地集中出让、强化税收征管、新设新兴产业引导专项资金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并要强化预算执行,贯彻落实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工作要求,强化支出预算的约束性。

4、完善监督考评。逐步完善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各项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加强对宁波产城融合示范区的重点项目、重要政策和重要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评估考核。综合运用考核和评价两种手段,合理设置产城融合考评指标,实行分类指导,强化考评工作针对性。

                                                                                                                                                                                                 【本文为市社科研究基地项目(JD18WQ-1)研究成果】


    湾区城市需要人口集聚 着力营造宜业宜居环境

    徐建军           

以开放、创新、宜居、国际化为特征的湾区经济是当今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区域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和“区域战略”环杭州湾大湾区都在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开放性区域体系,建设新全球化的湾区经济。全球区域经济竞争最终还是会以经济和人口集聚的总量定输赢。

一、人口不断加密和集聚是湾区崛起的重要标志

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因素之一,这种转移的持续时间和转移后劳动力边际产出的变化,决定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研究表明流动人口每增长1%会带来地区GDP增长0.54%,而地区GDP每增长1%也会促进地区内流动人口增长0.52%。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长期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速等问题,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变。

2017年,城市竞争最显性的主题之一当属“人才争夺”,各地政府纷纷抛出送户口、送现金、住房不限购、给予购房优惠等橄榄枝。人口不断加密是湾区崛起重要标志,人口向湾区加密和沿湾区扩散也是世界三大湾区的共同经历。2010年之后日本人口出现负增长,然而,东京湾的人口始终保持增长,2015年东京湾人口在日本总人口中的占比从1975年的30.03%上升至34.48%。同样,美国纽约和旧金山湾区,外国移民是其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国移民(不包括其第一代子女)的比例超过了40%。

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近6年,我国人口流动以跨省为主,但比例开始缓慢下降。2017年浙江省流动人口达2600万人,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2017年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行榜,深圳以61.99万人居首,广州以45.49万人列第二,杭州以28万人排第三,宁波则以13万人排第六。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环杭州湾区都市人口密度水平仍然较低,沪、杭、甬三大核心城市之间还未形成人口密度大、经济联系紧密的大都市连绵带。

二、宜业宜居环境的优化是湾区人口集聚的关键

有研究表明,流动人口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特征、流入地的经济特征是影响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一定的工作经历、良好的教育程度和较高收入,以及阶层地位、身份认同都会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受其收入和住房支出的双重影响,流动群体因在城市面临着高额的住房支出,其居留意愿会因住房支出的因素而降低。

当前,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从事自我雇佣活动的农民工占比维持在40%以上,并呈现稳中有升趋势。相比于受雇就业农民工,自我雇佣农民工具有更加强烈的城镇化意愿,并且他们也更有可能做出实际的城镇化行为,包括长期租房、购买房产、户籍转换和投资创业等。大量的自我雇佣就业,尤其是餐饮行业、商业服务业、社区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能给城市居民带来极大的生活便利和幸福感。此外,子女随迁显著增进了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感,“家庭迁移”模式下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意愿、长期定居意愿以及其本地人身份认同感均显著高于个体迁移者。

针对外来流动人口,无论是自我雇佣型就业还是家庭迁移都体现了宜业宜居的人口环境,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带动下,更应鼓励各类人才自主创业、自我雇佣从事各类自由职业。同时,湾区城市的各级政府应该鼓励外来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模式,公共政策可以从提升家庭整体福利角度着眼,在社区层面加快推进外来流动人口家庭福利改善的各种措施。以家庭为单位制定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规划,尤其是针对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的整体的入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本文为市社科研究基地项目(JD18WQ-2)研究成果】


湾区旅游城市地名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其利用

——以“宁波最美老地名”开发利用为例

    伍 鹏           

 一、健全旅游地名系统

地名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第一名片和最初吸引点,对其合理规划、有效利用会对旅游产生积极的影响。宁波地名管理工作走在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宁波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5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地名规划,宁波还被民政部列为2016年地名地址建设全国试点单位,但对旅游地名系统的规划考虑不多。而与地名层次结构相一致的命名体系,具有宣传当地的地名文化、导游、服务、品位等多项功能,有利于标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宣传当地特有的文化。因此,在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时,要建立包括步行地名系统、景区景点地名系统、夜游地名系统、美食地名系统和休闲商业地名系统等在内的完善的旅游地名系统,采用点状命名、线状命名、片状命名等方式串联主要的景区、景点和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地名的导向作用。

二、将地名文化挖掘与宁波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结合

宁波地名文化博大精深,其所负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地域特色、审美性和趣味性、故事性和生动性都十分丰富,开发与宁波地名文化有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收入,还可以传播地名文化,对整体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的塑造都至关重要。

宁波与地名有关的物产丰富,与地名有关的特色小吃有慈城年糕、宁波汤圆、溪口千层饼等,水果茶叶类有余姚杨梅、宁海望海茶等,特色工艺品有越窑青瓷、象山竹根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名层次结构相一致的命名体系,寓意深刻,文化品位高,引人入胜,具有宣传宁波文化的功能,有利于标记和宣传宁波的文化特色。为这些宁波特有的物产和特色工艺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打造与宁波地名有关的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有助于更好地宣传宁波,向全世界传递宁波的旅游价值。

三、将地名文化挖掘与文创旅游商品开发结合

旅游文化创意商品是艺术衍生品的一种,是将原生艺术品的文化元素与产品本身的创意相结合。要实现地名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创商品开发结合,必须要依托丰富的地名历史文化资源,经过提炼和创作,设计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商品,将宁波地名的地图和标志景观、特色工艺品绘制在手机壳上、笔记本上、明信片上,将地域文化元素刻画在文具上、礼品上,开发首饰、茶具、文化衫等文创产品等。

四、将地名文化挖掘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结合

特色小镇和乡村的旅游发展,需要文化铸魂。地名文化是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旅游特色发展的重要环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大有作为。如嘉善西塘古镇创作了公益微电影《恋恋西塘》,桐乡乌镇拍摄了反映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志愿者服务的《乌镇网事》。以地名为载体,通过影视、微电影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古镇(古村落)的山水美景,传承和颂扬古镇(古村落)历史文化和乡愁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故乡的热爱,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值得宁波保护和利用地名文化遗产借鉴。

                                                                                                                                                                                       【本文为2018年度市社科规划课题(G18-ZXLL01)研究成果】

 

          版面直达: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8-11/01/content_113388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