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教师聚焦课程改革,在课程教学改革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考核”全链条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多项共识:9月17日下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基层教学组织会议召开。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雪姣、系主任王建华,以及物流系邹亚、宋唯维、郑显伟、范芳芳、张碧君、高妞、甘夏凡、陈良教师共同参会。会议以“供应链管理类课程大纲修订与AI教学改革”为核心主题,围绕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仿真、仓储管理与配送实务、运输管理等核心课程展开深入研讨,同时部署了多项教学管理重点工作。
首先,课程目标与定位校准,锚定行业发展需求。教师们一致认为,供应链管理类课程需紧密对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校准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应聚焦培养学生的供应链系统思维、数据分析能力与实践操作素养,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又要强化学生解决复杂供应链问题的实战能力,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匹配。
其次,教学内容与模块优化,融入前沿实践案例。针对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仿真等核心课程,教师团队提出优化教学内容与模块的具体方案。例如,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增加“智慧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等前沿模块;在“仓储管理与配送实务”中融入自动化仓储、智能分拣等实际案例;在“供应链仿真”课程中升级仿真软件场景,增强学生对供应链动态运营的直观认知,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再次,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利用AI技术赋能课堂教学。AI教学改革成为本次会议的研讨重点。教师们结合课程特点,探索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一是利用AI数据分析工具,引导学生对供应链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与预测,提升数据驱动决策能力;二是引入AI虚拟仿真实验,模拟供应链风险预警、库存优化等复杂场景,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三是尝试AI辅助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实现“千人千面”的教学效果。
最后,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完善,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增加实践项目考核权重,如供应链方案设计、仿真模型搭建等;引入AI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进行实时反馈与客观评分;同时纳入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评价维度,形成“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会议结尾,王建华通报了多项教学管理重点工作。关于产教融合赛道教师职称评定,他详细解读了评定路径及核心要点;针对教师指导实习打卡,明确了打卡频率等规范性要求,在专业认知实习方面,会议提出将进一步深化实习内容,计划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开展专题报告,并加强与优质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供应链运作流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行业实际;此外,针对新物流实验上课,王建华主任强调了实验安全规范、设备操作流程等注意事项,要求教师提前做好设备调试与安全培训,保障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此次会议的召开,为供应链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管理与实践育人的工作重点。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积极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供应链管理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