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图片新闻

更多+

风华正茂廿五载·弦歌不辍启华章 | 今...

作者:郑子轩 王阳洋 陈以林

发布日期:2024-12-07

尚林美术馆开幕!

作者:[全媒体记者]陈以林 刘品言

发布日期:2024-11-23

活力赛场 青春飞扬|我校田径运动会...

作者:刘品言 王阳洋

发布日期:2024-11-01

“新”欣向荣 “专”心致志

作者:[全媒体记者]

发布日期:2024-09-12

咔嚓! “新”颜入镜

作者:[全媒体记者]谷芳芳

发布日期:2024-09-01

"流动边界" | 学院2024年优秀毕业作...

作者:孔诗涵 郑子轩 刘艺晗

发布日期:2024-05-10

“产教融合 青创未来”高校人才走进...

作者: 徐志旺 詹彤彤

发布日期:2024-04-29

高甜来袭!科院首届集体婚礼正式上映!

作者:郑子轩 陈锦涛

发布日期:2024-04-20

即刻开学!启航新旅程

作者:刘思源 郑子轩

发布日期:2024-03-03

盛装!盛况!盛情!启航2024,科院正...

作者:江佳敏 巫莹颖 黄嘉琪 张玉婷 陈锦涛 杨灿灿 郑子轩

发布日期:2023-12-30

焦点

学院组织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座谈会

作者:曹辉、韩远 摄影:韩远 2019-03-19
阅读:79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我院教师掀起一阵学习热潮。2019年3月19日中午,我院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召开学习座谈会,集中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经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袁红清、副院长曹辉、副书记凌英菲和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全体教师首先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新闻报道视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等重要讲话内容使全体思政课教师备受鼓舞。

随后,与会教师从不同角度谈观后感,谈如何上好思政课的新思路。

曹辉说:“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我院第一时间召开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座谈会,昨晚看过新闻联播,思政课教师已经在微信群内展开了讨论。我认为,上好思政课,就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座谈中,思政课老师也纷纷发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邵燕飞老师认为:“昨天我看到这个信息,非常感动,因为从教三十多年来从未见到过党和国家专门为一门学科去开座谈会。有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思政课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我就感觉思政老师的春天来了,思政课不可替代,思政老师责任重大,我们思政老师就应该更加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讲课的内容不应该只是一个框架子,而是为了学生将来一生的发展起到作用,产生好的影响。”

任燕华老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非常难得:“我看了一些相关的报道,主要是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就是从政治的角度和责任的担当,说明我们思政理论课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一些培养对于我们以后的这些接班人如何走好这些理念确实比较重要。要做好提升思政课的上课效率,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我们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袁红清表示:“科技学院成立了经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我们思政老师而言是件大好事。我认为思政课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指导学生未来就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老师在备课等方面的难度会大大提高。但只要我们去这样做了,上课效率也必然有所提高。另外在教学项目方面,思政老师应该积极参报,体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成果。”

思政课老师一致认为,现在的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将承担起国家发展的重任,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要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责任编辑:徐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