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信息工程学院于数字孪生实验室开展“校园AI技术探索与实践”主题分享活动。邀请AI领域技术分享者陈侠担任主讲人,活动吸引了来自设计艺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多名同学一同参与。
技术工具革新:从国际版Trae到本地化部署
活动伊始,陈侠以国际版开发工具Trae为例,解析其内置MCP市场的功能特性。他提到:“Trae在4月21日更新后,集成了一站式MCP服务配置模块,极大降低了本地化部署门槛。”现场通过分步演示,指导同学们完成Trae下载安装及环境配置,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深度解析
在MCP技术实践环节,陈侠以Blender-MCP自动建模为案例,结合官方原理图阐述模型服务的工作逻辑。通过输入文字指令,AI大模型在Blender中实时生成复杂3D场景,直观展现“模型即服务”的高效性。此外,陈侠还展示了Manus国内团队开发的AI智能体工具,仅用5分钟便生成《赤壁之战》战役推演报告及动态地图,凸显AI在历史研究与创意设计中的潜力。
跨领域实践:从经济分析到生活赋能
活动中穿插多学科融合案例:通过扣子空间平台对中国经济形势的AI分析报告,探讨数据模型在社科领域的应用价值;而在生活场景实践环节,参与者使用高德地图MCP服务,输入“慈溪至杭州灵隐寺”需求后,AI自动生成包含路线规划、景点解说、餐饮推荐的完整攻略。现场一位软件工程专业的女同学感叹:“AI重新定义了效率边界,技术真的能让生活更智能!”
技术赋能与人才培养展望
活动尾声,陈侠结合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等专业特点,强调“AI工具与学科知识的协同创新”理念。他指出:“从Blender建模到战役推演,MCP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技术使用成本,让创新更聚焦于问题本身。”现场同学们围绕技术伦理、跨学科协作等议题展开讨论,将活动推向高潮。
本次活动通过“工具解析-原理剖析-跨域实践”三层递进式内容设计,为同学们提供了AI技术落地的全景观察视角。后续此类活动将持续举办,助力构建“技术赋能+学科交叉”的创新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