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从口译箱到实验室——AI重塑翻译与翻译研究”的高端对话。活动由英国皇室与首相官方翻译官、英国杜伦大学实践教授林超伦与英国杜伦大学终身教授、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郑冰寒教授担任主讲,吸引了学校200余名师生参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慈溪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青瓷文化与杨梅文化,成为专家探讨AI时代文化翻译的鲜活案例,为本土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对话聚焦AI与翻译的融合、文化翻译的挑战及人机协作的未来。林超伦教授指出,AI虽能高效重组信息,但无法替代人类译者的创造力与情感共鸣。他以中英外交翻译实践为例,强调文化差异的调和需依赖译者的主体判断,例如如何处理“慈溪青瓷”等专有名词背后的历史内涵。郑冰寒教授则提出,译者需提升“AI协同能力”,包括识别文化偏差、调整机器译文,这对慈溪特色文化外宣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两位专家一致认为,AI可成为丝路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但需以人文智慧为引领。
在文化翻译层面,专家特别提及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困境与突破路径。林超伦分析,AI翻译目前难以捕捉语气、节奏等副语言信息,而地方文化中的情感化表达,正需人类译者通过共情传递。郑冰寒则建议,译者应结合AI工具深度挖掘文化符号,例如将方言俚语和专业术语转化为国际受众易理解的叙事,实现“文化认知重构”。
活动尾声,专家与师生就翻译就业前景展开交流。面对AI对中低端翻译岗位的冲击,郑冰寒鼓励学生“以技术拓边界”,例如通过AI辅助分析慈溪方言与古越语的关联,为文化研究注入新视角。人文学院副院长项霞表示,未来将推动“人机共生”理念融入教学,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跨文化素养的“新译者”,助力慈溪文化“走出去”。
作为“AI时代的丝路文化传播”系列首场活动,本次对话既回应了技术焦虑,也为地方文化国际传播指明方向。随着后续两场文学与语言科学专题的开展,慈溪青瓷、杨梅等文化名片有望在AI赋能下,以更精准、生动的姿态亮相世界舞台。
直达链接:https://cxh5.xiaodingkeji.com/share/ArticleShare?ArticleId=5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