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无人机学院师生联合专业吊运团队,赴慈溪匡堰镇为当地杨梅种植大户开展无人机吊运化肥作业。
此次行动不仅助力农户提升春耕效率,更为无人机应用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课堂。未来,团队还将在杨梅成熟季“无缝切换”任务,利用无人机技术协助采收运输,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下乡:无人机精准吊运显身手
在匡堰镇杨梅种植基地,无人机学院师生依托多旋翼工业级无人机,将化肥高效运抵山地梅林。通过精准定位、载荷调试和飞行路径规划,团队克服了复杂地形对传统运输的限制,单次运载量达50-75公斤,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以上。专业吊运团队现场指导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农户表示:“以往靠人力、畜力背肥上山需要一整天,现在半小时就能完成,科技真是帮了大忙!”
育才新径:低空经济驱动特色人才培养
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土木工程专业设立的无人机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紧扣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构建“理论-实操-场景化应用”三维课程体系,重点教授无人机飞行原理、结构设计及在工程测绘、灾害监测、农林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学生感悟:课堂连着田间 知识对接需求
参与项目的学生需完成从参数计算、设备调试到实地飞行的全流程操作。2024级学生温家豪表示:“课本上的飞行力学公式变成了眼前的起飞指令,这种实战让我们对无人机的荷载控制和场景适配有了更深理解。”庄轲老师强调,农业场景包含风速突变、障碍物规避等真实挑战,是检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绝佳考场。
持续赋能:从“春耕”到“夏收”的科技承诺
据透露,学院已与匡堰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6月杨梅采收期,团队将转而利用无人机进行果品吊运,通过加装恒温货箱、优化运输网络,减少采摘损耗,打通“枝头到冷链”的最后一公里。“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让技术扎根土地。我们期待与更多乡镇探索无人机+农业的创新模式。”
随着低空经济写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无人机应用人才需求激增。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无人机学院通过跨学科融合、校企地协同,近两年已输送大批毕业生至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就业对口率达95%。此次助农行动标志着学院在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领域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