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学超观点:
●我写《玻璃围城》这部小说不为别的,我要号召一场文学革命,一场纯粹的文学革命。如果中国的文学教育不改革,那么以后的三百年里不会有文学家;三百年后时代已经被改变,真正的文学已从中国消失。相信许多有识之士正期待着文学的这场革命。我所能做的,只是以一部小说来推动这场革命,尽自己的一份力罢了。
他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在香港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种各样的作品,并以一篇《奇遇》引来全国数百封读者来信;他高一时的作品《站在围城的城墙上》被破格收入《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中学时代,他曾是《中文自修》“今日星辰”人物、《当代中学生》封面人物、“中学生之星”人物及“中学生作家”专栏作家,还是《当代中学生》特约作家……同时,他还在浙江省物理比赛中获过奖,进入过浙江省电视辩论赛16强。他的名字叫殳学超,是宁波大学科技学院04人文与法政专业学生。
受打击催生《玻璃围城》
短篇小说《站在围城的城墙上》,为殳学超赢得了进军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入场券。但是,复赛通知书由于传达室的失误在抽屉里睡了将近两个月,这让他丧失了进入复赛的机会,对此他只能遗憾地把那张已经过时了的复赛通知书,当作书签夹在后来出版的《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里。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选里最终还是收入了他参加初赛的那篇《站在围城的城墙上》。
这一事件对他打击很大,也激励着他用大篇幅的东西痛快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开始投入到长篇小说创作中去。其实,在初中毕业后的暑假他就有了此构思,原因是看了韩寒的《三重门》、许旭文的《正在高三时》和浙江德清崔利静的《零落》等作品后,他觉得自己会写得更好。高一上学期结束的寒假里,他立即付诸实施这一计划,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他就写了五六万字,完成了计划的一半。之后,他一边写,一边向老师请教,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一直写了半年才完成。
《玻璃围城》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不大,从主人公舒云被重点高中录取、报到、入学起,到这个学期结束为止,仅一个学期前后四五个月的时间。然而,它的空间跨度很大,从家庭、学校、小城,一直延伸到省城、京都,把主要人物置放于广阔的活动场景之中。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以舒云参与学校的写作活动为线索,重点写了竞选文学社社长,文学社编印文集,初中同学聚会,报社约稿,去省城参加作文初赛,赴首都参加作文大赛,留级事件,出国送行。主人公在学校里出尽了风头,却又吃尽了苦头,尽管他才华横溢,但终究还是成为一个失败者,落得个“逃走”的结局。
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但这是又一次对中学教育状况生出的几许沉重的感叹。殳学超发出的“默默呼喊”是辛酸的,也是微弱的,但他说,呼喊是很重要的,不然就意味着投降。
《玻璃围城》中的“玻璃围城”是客观存在的,“玻璃围城”又是精心营造的。他营造了“围城”,又想冲破“围城”,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看了这本书后,为当代中学生的少年作家题了4个字:“救救孩子”。此外,著名作家贾平凹、余秋雨、韩石山、叶辛、铁凝都对这篇小说表示赞叹和惊讶。
只写文章不作文
高中时代就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0万字的小说《玻璃围城》,这对目前还是大学新生的殳学超来说,相当不容易。
殳学超的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家里也没什么藏书,但是他的阅读起步早,起点也高。小学四年级已读完《老人与海》,五年级在通读了《史记》之后就开始大量阅读欧洲的文学著作,包括一些文论和史论。阅读,思考,给了他充足的底气。他说,他喜欢在图书馆的开架前站着阅读,读速快,效率高,有时也作笔记,但更多的是强记。
从小学五年级发表儿童诗开始,以及在初中的三年里,他越写越多,获奖和发表的也很多,有时他日作三篇。他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非常不安分的人,但写文章的时候我比较自由,我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可以说自己想说的。”
学超说,他把写文章当作使命或是生活方式,但只写文章不作文。对此,他解释:“如果我说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那是骗人;如果说是在语文课上学会了写文章,那是骗自己;现在也说不上很喜欢写文章,我不会在有电子游戏或足球玩的时候想到写作,前者是爱好,而写作是使命,或是我的生存方式。我知道没有一个作家是因为喜欢写文章而写文章的,包括鲁迅。我之所以写文章,是因为我不能在大街上大喊大叫,把自己的思想喊出来,而文章能。但写文章跟作文不是一个概念,作文有时往往是套话、空话,是用来换分数的。”
他说:“尽管我写了不少但还没有令自己满意的,趁现在锐气正足,初生牛犊还不怕虎时,紧抓住年轻的梦想,凭现有的心智和能力,先‘爽’它一把。”如今,刚进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人文与法政专业学习的殳学超有着他的打算,他决定,在大学4年里,在学好专业功课的同时坚持创作,争取在大学离校时,把出书赚来的稿酬留下来作为学院基金,以在大学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他还想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成立文学社,与他身边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造一片灿烂的文学天地。
做一个作家,是殳学超的梦想,发出自己的呐喊和被人们理解,也是他的追求,正如他在《玻璃围城》的后记里写的那样:我一直在苦苦地追求着我自己也迷茫的理想,一遍遍地阐述着我自己的哲学。我有着并不孤独却注定可能没有胜利的斗争。我只是等待着有更多的人走进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