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140余位校长院长、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成果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新成果新经验,探寻新路径新趋势,共同献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以期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支撑,全国80%以上的高校均为应用型高校。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应用型高校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水平和核心能力,引发各界专家学者热议。
会上,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陈君静介绍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办学成果等情况,他表示未来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学校将深化实践“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对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目标不断奋进。
慈溪市政协主席陈杰峰介绍了慈溪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他希望宁大科院作为慈溪的一张城市金名片,努力发挥应用型高校优势,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加强精准对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努力打造区域产教融合样板。
“宁波作为制造业强市,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对产业的支撑,努力推动宁波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产业服务需求、特色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在本次研讨会上充分交流、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宁波的产教融合事业迈上新阶段。”宁波市教育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胡刚强胡刚强说。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党委副书记丁玉贤介绍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职能,并表示促进会将发挥自身作用,凝聚更多高校力量,激发专家学者智慧,共同推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内涵建设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郑州大学原副校长屈凌波,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江省高等教育评价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施建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蔡敬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郭建如,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常务副理事长、宁波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苏志刚等6位专家依次作主题报告。
“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要重视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屈凌波指出,我国大学科技园数量全球第一,已经形成了国家、省级、高校自办的三级体系,大学科技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
施建祥认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学科专业划分过细过小、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培养不够、产教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存在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以及教授与学生之间的脱离。他提出,高校应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进行改革。
“应用型也可以是高质量。”蔡敬民指出,近年来,应用型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点数量猛增,产教融合既符合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也有效促进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
针对产教融合校企两头“冷热不均”问题,余东升提出,企业不愿为学生工程实践知识的学习支付成本,因而校热企冷;另一方面,企业急需新技术的研发,而这方面高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因而企热校冷。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学校产教融合能力,特别是新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
郭建如指出,产教融合是由高等教育体系重构而来,其本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其组织形式的重要表现即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体现了“三个有组织”,即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主要目标是产学研用创转。
如何评价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苏志刚认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是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对它的评价要“见物见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既要体现高校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更要在服务过程中带动学生成长成才,通过产科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专题报告阶段,常州大学副校长李忠玉、黄淮学院校长李晓彦、常熟理工学院副校长张根华、上海电机学院校长龚思怡以及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罗思明等校领导围绕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等主题作报告分享。
据悉,本次全国性研讨会为期三天,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指导、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主办、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承办、《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社支持的。
会议选择在宁大科院举办,也彰显了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影响力。今年正值宁大科院建校25周年暨迁建慈溪办学5周年。迁建办学以来,学校已走出一条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宁大科院路径。
截至目前,该学累计吸引社会捐赠近3亿,建设11个产业学院、18个产业班,100%专业参与校企共建,超70%学生深度校企共育,实现省级产教融合项目和平台奖项“大满贯”,2023、2024年在宁波市产教融合专项资金申报中蝉联综合排名、资金总量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