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本已毕业,但没有顺利就业。现在仍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这就是“校漂族”。
本报讯 “我就是‘校漂族’嘛,已经习惯游荡在学校里。”他有点沮丧地说。
“校漂族”是张宁的网名,但也是一种特殊人群的代称,专指那些已经按期毕业,但由于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仍然生活、住宿在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
“校漂族”是宁波大学科技学院00级学生。今年夏天就毕业了,但这个学期仍然可以在宁大看见他的身影,而且每次都是行色匆匆。
张宁说,毕业已经快5个月了,但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目前在学校里租宿舍住。
其实,不仅是在宁大,其他各所高校,像“校漂族”这样的年轻人绝不止是个别,他们在学校食堂或附近的小食店吃饭,到图书馆学习,去操场踢球,在学校网吧上网……
虽然他们早已不是学生,但仍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有名无份,因为他们已经毕业,只是出于各种原因促使他们继续留驻在高校周围。他们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后来在网上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校漂族”。
目前流连在大学校园内外的“校漂族”主要有五类人:一类是为了躲避严峻的就业形势,想给学历镶金边的“考研敢死队”;一类是为了职业理想而暂时打工,却时刻伺机跳槽的“摇摆打工族”;一类是等待签证、漂洋镀金的“留洋帮”;一类是对社会存在逃避心理、一心留恋校园恬静生活的“恋校派”;一类是没有人生规划、属于“混世”的“逍遥派”。
校漂生活手记
周建云是校漂族,他是因为准备考研,而不得不在学校游走。
他是宁波大学生命学院00级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2004年1月份没有顺利考上研究生,不得已继续向学校申请延长学业。
他说,当“校漂族”挺累的。
首先经济上的困难程度可能更甚于念大学时。他每个月生活费大概300元到400元。而且很不好意思问父母要这笔钱,因为毕竟本来应该找工作养活自己才对。
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有时他一个星期都吃蛋炒饭。幸好学校对于考研的学生有优惠政策,申请了延长学业以后还可以在学校宿舍里住,这为他减轻了许多经济负担。
而且,由于以前的同学都各奔东西,所以现在他基本上不跟什么人联系,平时也很少上网,上网多半是为了查资料,偶尔也会上QQ聊聊天,因为实在太压抑了。
他每天花十多个小时准备考研复习,基本上都躲在自修室,不怎么会去关心学校的活动。
作为校漂一族,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都觉得有点无奈,压抑,苦闷,孤寂……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校漂族生存状态的,文章写到校漂族的生存状态是“温水里煮青蛙”,周建云非常同意这个比喻。
全国有十万人“漂”在学校
今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截至今年8月底,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9%,在剩下的9.1%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了“校漂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今年首次对该区20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评估,高校“校漂族”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0%;截至2003年12月底,四川省高校毕业生为80564人,未就业毕业生1526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8.9%,其中70%回到生源所在地继续择业,考研或留在原学校所在地继续择业的占6%……
据对北京、广州、武汉、郑州等地十几所重点和普通高校毕业班所做的调查统计显示,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另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空前的280万人,以此数字推算,现在出现的新“校漂族”,至少有十多万人。
先养活自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校漂族”也日渐壮大,漂泊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这个边缘群体引起了高校以及有关专家的关注。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系的盖晓明老师对于校漂族有这样的看法:“成为校漂族有很多原因,总的来说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就业困难而存在的。他们觉得学校还有资源可以利用,而且对于前途还存在希望、渴望,所以暂时选择漂着。
“至于到底该不该漂呢?很难说,这里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承认的,就是读完大学并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都说校漂族非常压抑、无奈、彷徨,‘漂着’本身就是无所寄托,尽管有些人为了更好地工作‘漂着’,为了考研‘漂着’,但是他们的精神目标本身就不是固定的,而且很多人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压力。
“现在大学生其实很多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对自己的个人期望值很高,如果让一个大学生去扫厕所,那么作为大学生一定会宁愿选择‘漂着’。我个人观点是,先养活自己,心安理得地活着,然后再去决定别的,才是最现实的现实。”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其他很多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是解决“校漂族”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温水里煮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