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生命学院农业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生物系副主任原静一行前往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就东亚江豚保护、物种习性研究、种群分布监测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定海分局干满水科长热情接待并主持调研座谈会,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肖金星博士应邀参与交流。
座谈会上,干满水首先介绍定海区海域内东亚江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工作成效。她指出,近年来通过水质改善、禁渔政策落实及人工监测网络构建,区域内东亚江豚活动频次显著提升,种群稳定性逐步增强。李旭结合农业种质资源研究经验,提出将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相结合,建议建立“环境-物种-基因”三维监测体系,为东亚江豚栖息地修复和种群复壮提供科学依据。原静从高校学科建设角度出发,强调东亚江豚保护对生物科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实习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肖金星重点介绍摘箬山岛附近海域部署的东亚江豚保护声呐探测器运行情况。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水下声波信号,可精准识别东亚江豚活动轨迹、群体规模及行为模式,为动态评估种群健康状态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双方围绕声呐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的协同应用展开探讨,一致认为应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生态保护需求,推动监测技术迭代升级,构建“人防+技防”的立体化保护网络。
针对后期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定海分局将为高校学生提供野外监测、数据分析、政策研究等实践岗位,助力学生在生态保护一线提升专业技能;校方则发挥科研优势,为地方提供物种保护技术支持及人才培训服务。李旭和原静一致表示,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延伸,更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期待通过长期合作培养更多兼具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生态保护人才。此次调研标志着校地双方在东亚江豚保护领域的合作迈向新台阶。未来,双方将以实习基地为纽带,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监测技术创新、科普教育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东亚江豚这一珍稀物种的存续与繁衍筑牢生态屏障,也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