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已取得阶段性胜利。4月24日,第五届杭州湾湾区论坛系列专题讲座在慈溪市顺利举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浙大CRPE首席教授、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伟教授带来题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经济影响与区域应对》的主题报告。讲座全程通过新浪微博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官方平台同步对外直播。
目前,面对新冠疫情影响蔓延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持续升级,浙江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作为全国最早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的地区之一,也面临着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报告中,赵伟教授从“放眼世界看区域问题”的高度,首先通过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按照时间、空间序列,为大家梳理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发展和疫情所反映的经济地理特征。疫情蔓延的地理学体现出“掐活力,破核心”的特点,从以最具经济活力的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到西欧、北美,疫情震中正是占全球GDP3/4左右、全球研发和创新99%左右的“三大核心”,由核心进一步向外围扩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从三个层次的时间序列来看,短期“封城锁国断航”引发经济停摆与衰退,中期因疫情深化中美大国博弈,继续产业链转移的震荡,长期考虑经济全球化是否面临逆转。
赵教授认为,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的衰退是必然的,问题在于衰退的时间和程度难以预计,中国是IMF对2020年经济预测中唯一正增长的亮点,但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投资、出口订单加工贸易三驾马车跌幅超GDP,实际感受的困难更大。由疫情引发的衰退机理与2008年的金融泡沫崩溃不同,更合理的解释是克服距离的三重成本中的两个骤升,即物品和人员的移动成本,在有为政府和消费者投资者信心俱在的背景下不至于发展成大萧条。持续时间上存在非典式消失和流感式长存两种可能性。
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应对来看,短期仍以复工复产为主基调,中期面临经济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最关键的是长期趋势中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并不会逆转,全球化自然地解决了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和规模经济的悖论,但步子会放缓且会产生新的趋向,如发达国家产业链的“去中国化”等。因此后疫情时期中国应维护世界经济治理多边体系,用好市场牌和国际分工牌,深化改革对外开放。
从疫情经济冲击的区域视点来看,首先剖析浙江省经济五个结构的特点:产业结构中三产比重较高,市场结构中外贸依存度较高,产业结构集聚的温、杭、甬外防输入压力大,民企占所有制结构比重高,以及中小微企业占企业规模结构比重较高。五个结构表明了浙江省的现实路径将是先易后难,海外市场未停摆时有时间差优势率先复工,但当前正处于最困难的倒u型曲线底部。赵教授给出的总体应对方略是,短期重点抓有序复工复产,促进物流与人流的有序恢复,关注民生、企业纾困。中期重点促原有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恢复,长期当考虑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谋划与国内的“新基建”、重大项目对接。
赵伟教授一堂深入浅出的“疫情经济学”,不仅拓宽了与会研究人员和企业代表的视野,也给他们带来了更深刻的思考。正如赵教授所言,“没有思考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赵教授还就后疫情时期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难题与慈溪企业代表进行交流,还就宁波“十四五”时期发展特征、杭州与宁波的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与参会老师进行沟通解答。
杭州湾湾区论坛是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宁波市湾区经济研究基地)的一项品牌学术活动,从201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在今年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情况下,将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的专题继续举办系列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