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到来,我们忽然被卷入技术和图像的浪潮中,我们将怎样面对图像艺术?近日,一场学术化的国际当代艺术展《籁寂:后图像时代的发声》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尚林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云集了来自6个国家、14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艺术家们以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电影艺术、互动影像等多种艺术方式呈现了“后图像时代”的20余件探索之作。
展览海报
在研讨环节,多位国内国际艺术家和宁大科院的师生探讨了AI时代中的现代视觉体验与艺术理念如何被塑造及其走向。
技术改变艺术。200年前,照相机的发明改变了写实油画的方向。当下AI的发展对图像艺术的影响是什么呢?
艺术家牛大悟直接戴着VR眼镜在山上画画。他说:“今年是超现实绘画100周年,我将画笔置换成AR,直接和前面的景观对话。”
刘茜懿的作品《小格系列》是一组视觉符号的日记,她告诉记者:“当下一些AI技术介入时,不管是面对图像风暴,还是混沌的状态,我们应该敢于主动去寻找一个脉络,从过去到今天再到未来,前瞻性地去思考后图像时代的各种问题。”
本次展览特邀嘉宾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管郁达表示,此次以“籁寂”为主题,让他思考需要用怎样的形式进行创作,怎样用适合自己的艺术工具去呈现自己的想法。
FUTURE MODE艺术小组是一个艺术团队,由各大艺术高校教师组成,成员涵盖了数字艺术、电影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等创作方向。作品《衍》是多维度、多视角整合的艺术体验,探索数字技术对情感和故事的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李镇表示,在本次展览中,有短片电影作品,也有用数据生成影像的互动艺术作品,可以沉浸式地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感且多元化的艺术展览现场。
独立策展人卞卡认为,技术设备带来的美学也许会变,但不管技术如何改变,艺术家诗性的一面无法改变。
在这样一个图像变革的时代里,科技与艺术如何交互影响?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艺术家的探索中获得启发,迎接复杂多元的后图像时代的到来。